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,不仅是丈量一座城市的尺度,也蕴藏着人们的“精神家园”。
近年来,广州持续推进文化高质量发展,构筑公共文化新地标、新空间。广州大剧院、广州图书馆等文化地标已成为市民游客打卡的热门选择。接下来,广州文化馆新馆、广州粤剧院、广州美术馆新馆等新地标也将陆续“解锁”。另外,省级重大标志性工程“三馆合一”项目——广东美术馆、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、广东文学馆,未来将在白鹅潭畔与街坊见面。
硬件提升的同时,软件也不断优化。国庆假期,广州市属博物馆、纪念馆全程开放,组织、策划近50场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展览和文化活动。不少市民将“博物馆一日游”列入过节清单:走进广州博物馆,观“‘读懂广州’系列文物展:百件文物读广州展”;来到农讲所纪念馆,赏“隐秘而伟大——中央红色交通线历史展”;前往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,品“华彩满堂——广州‘三雕一彩一绣’精品荟萃”……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的背后,是广州全面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体现。
期待“新地标”
一批公共文化地标建筑将亮相
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,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丰富多样的文化展览活动。全市各文博机构发挥各自优势,准备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,让市民游客在节日畅享艺术之美,文艺出游体验更丰富。而在年底前,广州文化馆新馆、广州粤剧院等一批公共文化建筑即将亮相,文化打卡又有新去处。
金秋十月,广州市文化馆“百姓学堂”为市民准备了丰富的秋季课程。家住赤岗北路的一年级学生小吉很期待每周这里举办的“青苗”少儿艺术课程,奶奶在他的带动下,也报名了“圆梦”中老年艺术培训班。然而,让祖孙俩更为期待的是有望年内开放的广州文化馆新馆,因为那里不仅场地更大、建筑更漂亮,而且与广州塔遥相呼应,拍照打卡更加“出片”。
记者看到,在美丽的海珠湖畔,一座具有岭南传统园林特色的传统建筑群已经拔地而起,这就是即将落成开放的广州文化馆(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)新馆。该馆是广州市政府投资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础设施,占地面积约14.2万平方米,建筑面积约5.5万平方米,是目前全国体量最大的文化馆之一,致力于建设成国际一流、国内标杆、湾区领跑的文化地标。这片依水而生的岭南园林,正是“十里红云一湾水,八桥画舫十六亭”的写照。新馆建筑群如海珠石般散落在湖边,荟萃成大小不一的院落,形成庭院与建筑共生的优美布局。园区内分布有广州公共文化中心、广州文艺中心、广绣风雅园、岭南翰墨园、客家风韵园、曲水观景园等多个园区。开放后,这里将集公益演出、培训、展览、创作、研究交流、非遗保护传承于一体。
在与广州文化馆新馆相距不到5公里的广州塔南侧,一朵巨大的“木棉花”也即将“绽放”。明年3月,广州美术馆有望面向公众开放。该馆建筑设计以“水中盛放的英雄花”为题,突出反映岭南风格和广州地域特色,同时强化新时代美术馆建筑应有的风韵和美感。开馆陈列将由四部分组成,共展出2600多件展品,包含“广州美术馆藏中国历代绘画精品展”“岭南画派世纪经典展”“高剑父、陈树人、赵少昂等12位画家艺术馆藏品陈列”等,充分展现岭南深厚的艺术文化底蕴。
与美术馆隔江相望、位于珠江新城的市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——广州粤剧院也即将整体完工。这座整体外观采用蜿蜒的曲面设计,犹似粤剧花旦柔美飘逸的建筑,与相邻的红线女艺术中心的动感造型一脉相承,生动展现传统粤剧表演中龙凤跃动的场景,彰显独具魅力的粤剧文化。据介绍,广州粤剧院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,地下3层,地上16层,包括有1200座的大剧场、500座的小剧场、3个60座的小电影院、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。该项目由中建四局承建,与其西邻的红线女艺术中心在三层通过连廊连通,以一体化设计实现观演、展览、交流资源配置共享。此外,剧场主楼的大面积开敞屋面将打造为室外生态粤剧茶馆,供人们在观演期间休憩。伴随着广州粤剧院的建成开放,这里将成为振兴粤剧的发展基地和世界粤剧文化中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