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7453小时,较风电、光伏高出5000小时以上。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规模4989万千瓦(占比2.27%),但由于核电机组的利用小时数最高,核电发电量3662万千瓦时(占比4.8%),装机规模较2019年底同比增长2.36%。
2020年核电行业上市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8.77%,2020年底核电上市企业的平均投资回报率为1.95%。《方案》提出要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,我国核电建设和发展一直坚持了稳步推进的战略,目前核电装机规模及发电量占比较小,发展相对滞后,随着我国在碳中和目标下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投资,核电有望成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来源之一。
(四)储能行业大势所趋,电化学储能潜力巨大
《方案》提出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重要措施就是积极发展“新能源+储能”,目标是新型储能(除抽水蓄能以外)到2025年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,较2020年新增2620万千瓦,按照单位千瓦造价1500元测算需新增投资393亿元。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到2030年达到1.2亿千瓦左右,较2020年新增8851万千瓦,按照单位千瓦造价4000元测算需新增投资金额3540亿元。
随着碳减排推动大规模新能源装机的需求,并网消纳问题引发出对大规模储能设施的需求越来越成为市场焦点。储能是未来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、经济性,解决新能源消纳的重要手段。当前抽水蓄能(物理储能)占比90%以上,但占比逐年下降,而电化学储能发展迅速,近五年年均增长率为63%,累计装机规模为952.1万千瓦。电化学储能中锂电池储能应用占到88.8%,由于锂电池、磷酸铁锂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、环境适应性好等特点,受益于技术和规模驱动成本快速下降,有望成为未来储能的主流路线。
电化学储能成本在过去10年间每年平均下降10%-15%,目前系统成本在1.5元/Wh左右。2020年储能行业上市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53.08%,平均投资回报率为4.77%。电化学储能依靠单一的技术路线在降本方面已出现瓶颈,通过绿色金融创新的市场机制提升储能的收益,帮助储能行业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,才能更快的促进储能的发展。
(五)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幅提升,行业进入高质高效发展
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70%以上,其中70%用于交通领域,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将有力促进在交通领域由电能替代石油。《方案》提出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,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,目标是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、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%左右。
为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减排,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相关产业扶持政策,一是产业支持不动摇,长期发展保持利好,工信部近期披露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》征求意见稿中提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%左右,完善充换电、加氢基础设施建设。二是双积分政策替代补贴政策继续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,双积分政策建立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效机制,缓解补贴资金需求,从供给侧大幅提升整车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积极性,实现产业转型。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,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世界领先,产销量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,累计推广超过450万辆,占全球50%以上。
四、“新能源+绿色金融”是助力绿色低碳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的有效途径
能源行业碳减排是顺利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关键领域,大力实施新能源的替代要建立在能源安全保障的基础上。以“新能源+绿色金融”的创新模式引导资金投向绿色低碳领域,应从源网荷储多个方面着手,缓解目前电力系统在电源侧、电网侧、用户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,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,为绿色低碳企业转型发展和双碳目标的顺利推进提供有效抓手。
在电源侧,集中金融资源支持风光资源富集区新能源平价大基地建设,提升新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占比;在电网侧,支持与风光基地配套建设的储能装置,形成“风、光、储”一体化建设,降低发电侧的弃风、弃光率,缓解电网调峰压力;在用户侧,一是推动分布式光伏、分散式风电的应用和就地消纳,二是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应用,为电动汽车作为高效储能端参与智能电网电力交易,提升电网稳定性,探索出新能源生产和消费端的新模式。
(一)“新能源+绿色金融”支持清洁能源产业上市,助力企业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
“新能源+绿色金融”有助于电力企业实现“十四五”期间大力发展光伏、风电等清洁能源的目标,并能够有效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和财务成本,提升项目的经济性,促进新能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。以国家电投青海黄河增资引战项目为代表的“引战上市”模式,国家电投青海黄河成功引入债转股为代表的股权资金242亿元,为后续大力发展青海海南州、海西州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金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,同时降低资产负债率4.82个百分点,显著节约了财务成本。
(二)“新能源+绿色金融”通过设立绿色产业基金,支持企业新能源项目并购
大型电力集团在“十四五”期间均制定了超常规的光伏、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发展目标,除了自主开发建设外,并购方式也是扩大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有效途径。电力企业如全部使用自有资金并购,则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投资本金,提升企业的资产负债率。“新能源+绿色金融”创新模式下,金融机构通过与能源企业设立绿色产业基金,支持能源开发企业快速提升新能源装机规模。以工银投资联合能源央企集团设立的新能源并购基金为代表的“并购基金”模式,双方共同投资优质新能源企业股权,推动能源央企集团新能源装机规模增加超过1500兆瓦,所投项目全部已纳入国家清洁能源补贴名录,是产融结合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标杆项目。
(三)“新能源+绿色金融”通过联合政府、能源企业设立银政企合作基金,助力风光资源富集区新能源平价大基地建设
为全面推进风电、光伏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,下一步风电和光伏的大基地建设将成为重点。据统计,目前国内平价风电基地储备规模超过100GW,资源竞争激烈,由资源省份规划并联合投资企业开发建设。由于平价风电具有经济性,是开发企业、设备制造企业的竞争重点。
“新能源+绿色金融”创新模式下,金融机构通过联合政府、能源企业设立银政企合作基金,助力风光资源富集区新能源平价大基地建设。金融机构联合政府、能源企业设立银企、银政企等多模式合作基金投资平价风光基地,一是利于抢抓优质项目资源,撬动财政资金及社会资金推进债转股项目的实施落地,二是帮助政府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大对辖区新能源资源的投入;三是推动企业使用债转股、股债结合方式代替原有贷款融资方式实现降本增效,实现银政企三方共赢。
(四)“新能源+绿色金融”通过“股+债”结合支持分布式光伏、分散式风电头部企业及项目投资,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
除了大型电力集团新建和并购集中式光伏、风电等业务机会外,分布式光伏及分散式风电项目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。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比例较小,但发展势头迅速,2020年末全国分布式光伏装机7831万千瓦,占光伏总装机比重30.9%。据预测,2025年我国分布式光伏技术可开发潜力为12.9亿千瓦,其中主要是农村、城镇住房屋顶光伏和工矿厂房开发潜力为11.4亿千瓦,预计十四五期间分布式光伏发展规模在1亿-1.7亿千瓦之间。
“新能源+绿色金融”创新模式下,金融机构通过“股+债”结合支持分布式光伏、分散式风电头部企业及项目投资,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,一是要加大对分布式光伏头部企业贷款支持力度,为企业发展分布式光伏提供资金支持;二是要联合电力企业设立基金建设分布式光伏项目,抢抓农村分布式光伏资源,并借助央企资源分析能力、工程建设能力、运维能力带来的成本优势、专业优势,实现项目投资期稳定收益回报。
以中核工业集团为例,集团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“千乡万村沐光”行动,通过推广光伏发电项目在农村的建设与应用,一是增加农村集体收入,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;二是锁定项目资源100万千瓦,2020年新增装机容量16.8万千瓦,发电利润7.2亿元,项目的社会效应、经济效应显著。
(五)“新能源+绿色金融”助力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
在双碳目标下,构建以新能源为主题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大势所趋,但目前电力系统在电源侧、电网、用电侧还存在结构性问题,尤其是在电源侧,随着风电、光伏的快速发展,随机性、间歇性电源明显增多。金融机构一是通过绿色金融业务大力支持与风电、光伏、核电配套的抽水蓄能电站建设,解决抽蓄电站投资周期长,回报率低的特点问题。二是针对风电光伏发电特点,在电源侧助力建设以电化学储能为主的储能系统。三是加大